很抱歉!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議會歷史

市議會建築的沿革照片

市議會建築的沿革

        臺灣光復後,基隆市參議會為首次成立的民意機關,也就是現在基隆市議會的前身,會址設於本市義二路二巷(參議巷內)。民國三十九年實施地方自治,基隆市參議會正式改為基隆市議會,會址仍舊維持原址。

        民國五十年冬議會大樓新建落成,並於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遷入新大樓。民國八十九年議會大樓因建物舊,空間不敷使用。由第十三屆議會提案,經第十四屆議會決議,於原址改建,改建期間暫遷於本市中正區信二路301號3樓做為議會臨時辦公及議事場所。民國九十二年四月六日,新建議會完工,於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再次遷回。

市議會建築的發展與特色

  綜觀基隆市議會建築發,等於是臺灣近代建築史的縮影。從日據時代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而這些轉變,也呼應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市議會(與參議巷同時期之建築)

一、參議巷時期(民國三十五年到五十年)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積極想在亞洲建立一個歐洲的嶄新國,而臺灣成為日本在亞洲的第一個殖民地。日治時期,日人在臺灣建設時,建築上所採取的風格,主要習自西方歷史式樣以及源自日本傳統式樣,除此之外,還有西方歷史樣式與本土風格的結合。

 
基隆市議會首屆成立團體照

  參議巷時期的議會建築是一種西方歷史樣式與本士風格的結合,有學者稱之為興亞式或帝冠式建築,主要特徵為結合西方古典樣式之屋身及日本樣式之屋頂。現市政府舊大樓為同時期的建築。

  建築為四層樓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內部主要廳舍空間圍繞一天井而設,通風採光俱佳,空間尺度舒適。
  議會大樓完工後,原址一度改為市立圖書館,現為市立醫院門診大樓。外觀和內部空間經過多次整修,已不復昔日風貌。但從參議巷入口之牌樓,仍可藉以推想舊議會昔日之風貌。

舊議會今日之風貌(現為市立醫院門診大樓)與參與巷入口之牌樓(現貌)
五十年代議會建築

二、五十年代議會建築
  民國五十年代,臺灣社會與經濟結構開始轉變,經濟活動帶動建築的生產,就建築思潮而言,西方的現代建築風格與中國建築風格成為二大主流。
  五十年代議會建築則充滿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格。建築量體由簡單的幾何型所構成,內部空間左右對稱。立面由垂直水平線修組成並轉化成遮陽及雨遮的機能。

三、新議會大樓
  民國九十二年四月完工落成啟用,佔地八千多平方公尺,造價新台幣六億四仟九百萬元,由於整個社會風氣日漸開放,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做為民意的最高機關,新議會大樓外觀透過立面豐富的裝飾材料,使議會擺脫一般機關嚴肅權威的形象。

  內部空間的設置,除了因應議事執行,另增加各黨團辦公室及大、小辦公室,更提供多項設施完善的空間,供市民及學校校外教學場所使用,進一步落實民意機關以民意為依歸的宗旨。

 
新議會大樓
新議會大樓議事廳

基隆市議會
Keelung Municipal Council
  地址:201011基隆市信義區壽山路5號
  電話:02-2426-6135 (代表號)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Edge、Firefox瀏覽器

 

基隆市議會Facebook粉絲團(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