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議會建築

  臺灣光復後,基隆市參議會為首次成立的民意機關,也就是現在基隆市議會的前身,會址設於本市義二路二巷(參議巷內)。
民國三十九年實施地方自治,基隆市參議會正式改為基隆市議會,會址仍舊維持原址。

  民國五十年冬議會大樓新建落成,並於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遷入新大樓。民國八十九年議會大樓因建物舊,空間不敷使用。由第十三屆議會提案,經第十四屆議會決議,於原址改建,改建期間暫遷於本市中正區信二路301號3樓做為議會臨時辦公及議事場所。民國九十二年四月六日,新建議會完工,於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再次遷回。

市議會建築發展與特色

  綜觀基隆市議會建築發,等於是臺灣近代建築史的縮影。從日據時代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而這些轉變,也呼應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議會大樓一、參議巷時期(民國三十五年到五十年)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積極想在亞洲建立一個歐洲的嶄新國,而臺灣成為日本在亞洲的第一個殖民地。日治時期,日人在臺灣建設時,建築上所採取的風格,主要習自西方歷史式樣以及源自日本傳統式樣,除此之外,還有西方歷史樣式與本土風格的結合。
  參議巷時期的議會建築是一種西方歷史樣式與本士風格的結合,有學者稱之為興亞式或帝冠式建築,主要特徵為結合西方古典樣式之屋身及日本樣式之屋頂。現市政府舊大樓為同時期的建築。
  建築為四層樓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內部主要廳舍空間圍繞一天井而設,通風採光俱佳,空間尺度舒適。
  議會大樓完工後,原址一度改為市立圖書館,現為市立醫院門診大樓。外觀和內部空間經過多次整修,已不復昔日風貌。但從參議巷入口之牌樓,仍可藉以推想舊議會昔日之風貌。
 

 

 議會大樓議會大樓

 


二、五十年議會建築
  民國五十年代,臺灣社會與經濟結構開始轉變,經濟活動帶動建築的生產,就建築思潮而言,西方的現代建築風格與中國建築風格成為二大主流。
  五十年代議會建築則充滿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格。建築量體由簡單的幾何型所構成,內部空間左右對稱。立面由垂直水平線修組成並轉化成遮陽及雨遮的機能。
 

議會大樓

 

三、新議會大樓
  民國九十二年四月完工落成啟用,佔地八千多平方公尺,造價新台幣六億四仟九百萬元,由於整個社會風氣日漸開放,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做為民意的最高機關,新議會大樓外觀透過立面豐富的裝飾材料,使議會擺脫一般機關嚴肅權威的形象。

  內部空間的設置,除了因應議事執行,另增加各黨團辦公室及大、小辦公室,更提供多項設施完善的空間,供市民及學校校外教學場所使用,進一步落實民意機關以民意為依歸的宗旨。

 

議會大樓 議會大樓

 

市議會建築發展與特色

黃樹水
基隆市市議會
第一屆議長
楊阿壽
基隆市市議會
第一屆副議長
第三屆副議長
簡林朝波
基隆市市議會
第四屆副議長
蘇德良
基隆市市議會
第五屆議長
第二屆副議長
林太郎
基隆市市議會
第五屆副議長
第六屆議長
第七屆議長
 
王滄江
基隆市市議會
第七屆副議長
賴枝萬
基隆市市議會
第六屆副議長
蔡火炮
基隆市市議會
第八屆副議長
第九屆副議長
吳邦彥
基隆市市議會
第八屆副議長
謝修平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屆議長
 
余永杰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一屆副議長
郭民通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一屆議長
第十三屆副議長
游永光
基隆市市議會
第九屆副議長
第十屆副議長
杜卻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二屆副議長
許財利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二屆議長
第十三屆議長
第十四屆議長
 
杜張秀鳳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四屆副議長
張通榮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五屆議長
第十六屆議長
曾水源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五屆副議長
第十六屆副議長
第十七屆副議長
張芳麗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六屆議長
黃景泰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七屆議長
 
宋瑋莉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七屆補選
副議長
第十八屆議長
蔡旺璉
基隆市市議會
第十八屆副議長